一. 盛夏

從雲稜山莊陡升,雲杉樹幹上著生大枝掛繡球,夏季開花時,點亮了幽暗的森林。支稜上盡是二葉松林,山嶺起伏舒緩,其上松針鋪墊,涼風襲人。過鐵杉林,為灌叢與杜鵑,及至高地草原,已近審馬陣山。鐵杉林緣的高山橐吾和高山露珠草,幸運可見水晶蘭和錫杖花,後二者為近緣的腐生植物。鐵杉林中拉繩陡升,山路下緣可見大叢的台灣繡線菊。鐵杉密集直立或斜生,景觀不俗,林下玉山鬼督郵與單花鹿蹄草為強勢物種。


南湖柳葉菜開花是夏季南湖的盛事之一,大約與南湖杜鵑葉片變色同時,正是我在七月中旬上山拍照的二個重點。從南湖北峰下行往山屋,已知這片碎石坡有不少南湖柳葉菜分布,今年前來探視,發現實際數量多得驚人。接近中段,見到幾朵紫紅色花,過中段後,來到鄰近乾溝的岩屑地,尤其東側岩壁下方的坡地,紫紅色點連成一氣,盛開的群落極大,應有超過萬朵開花。停步拍照良久,才起重裝續行,立即被更大的花叢吸引,再度放下重裝,取出大型相機對花取景。




在南湖大山東北面,岩壁下方的灌叢和碎石坡地,連成一片絕無僅有的喜普鞋蘭生育環境,一般以六月上旬為盛花期,心想今年已經錯過,卻不知氣候異常造成花期延後,六月底進入南湖大山,途中即聽到喜普鞋蘭展現美姿的消息。抵達圈谷那天的時間是中午左右,餐後稍作休息即前去探訪,一過主東叉路口,即見路旁碎石地上挺著五朵全開的紅色拖鞋蘭,此花在這個地方出現,有點夢幻的感覺,心裡止不住驚奇。全心拍照時,上方二位女子翩翩降臨,原來是二位同好,據說她們黎明即經此處,已把這一帶的植株全數點閱過了。每天早晨天未亮出門,前往主南鞍部拍攝日出和彩霞,然後探視拖鞋蘭,每天為野蘭取景,給我莫大的滿足。




不到四點出門,天色依然全暗,頭頂滿空星斗,眼前的大山只是一團黑影。頭燈照在腳前的土石,山徑隱約可以辨認,大地幾乎完全靜寂。埋頭步行約半小時,不覺天光操稍縱,大山頂部岩面變得稍亮,肉眼勉強可見暗部細節,這樣的登山經驗讓我特別難忘。


深秋再去南湖,行前未訂爬山日數,心裡預計一週至十天,沒想到六天即把底片拍完。這樣看似相當順利,其實只是底片消耗得快,整體成績不見得理想,今天拿了一半底片回來,果然不怎麼樣。關鍵應在週日那天黃昏,適合拍照時整天雲霧不散,天一黑卻滿天星空,及至往後幾天,都是萬里無雲的單調天氣了。


今年登山攝影活動持續,雖不至密集的程度,至少好天氣時往往在山上拍照。這樣,一直重裝上山,背負能力進步,體力明顯好轉,儘管還比六、七年前遜色很多。今年算是反聖嬰現象,秋雨多而山區濕潤,天候至十一月仍未穩定,苦等多日才能上山。



二. 深秋

走進710林道,沿途頗有秋意,可惜楓樹往往並不健康,許多葉片未紅即已掉落。一過溪,即見東海女學生的紀念碑,此處邊坡潮濕,短草上沾滿水珠,石碑周圍開了不少紫花鳳仙花,形成天然的祭場。


南湖山區的圓柏形態多變而令人驚奇,實際走訪中南峰一帶,心裡感覺逐漸踏實,先前不知往何處尋景,其實,利用晨昏時間分區巡行,必然累積影像。此行見到不少野花的紅黃葉或度冬葉,像南湖小米草、尼泊爾籟簫、高山白珠樹、南湖附地草的葉片皆有可觀。尼泊爾籟簫的度冬葉長得整齊,葉片厚實而多毛,聚生得相當硬挺,令人意外。在營地旁邊,高山白珠樹長著深紅葉片,動輒形成數平方公尺的群落。


第三天早晨,踏著片岩節理直上東峰,登頂之際陽光照紅,趕緊擺起腳架,卻一時找不到理想的場景,原來這裡並不容易拍攝。下午至圈谷補給用水,並等老郭來到,在南湖山屋後方的溪谷稍坐,聽聽水聲,享受午後的悠閒。可惜,不見老郭前來相會,後來才知他高山症撤退了。


第四天清晨,天空依然完全無雲,還是決定往東峰走去。心裡打定一個方向,準備拍攝東峰直洩的碎石坡。順著小徑往下或橫切,最後來到乾溪谷上方,角度仍不佳,於是繼續降至溪底寬平處。在路牌附近竟然發現著名的一池溪水,上方溪谷是十幾公尺的岩地,這低陷的岩窟積成一泓清澈碧水,正是意外得來的好景。陽光照在東峰和中南峰的岩頂,就著水池拍照,其中出現山與樹的倒影。攝取數景,不覺把所帶的底片拍完,仍然意猶未盡。收拾東西準備返回,先喝了二大口純淨的水,入喉果然清涼而甘甜。回到營地用過早餐,在附近蹓達,看看周圍各式各樣的圓柏,竟然撞見一個小凹谷內有少許儲水,但已經幾乎見底。可惜,前二天不知,否則即有水源,根本不必下至圈谷取水。拿小鍋搯不到水,只能用空飲料包慢慢取,最後拿到400cc左右,也不無小補。


我的營地設在主、東峰之間的寒原地帶,附近就有不少圓柏奇樹,但我的重點並不在此,而在東峰和中南峰一帶。連續三個早晨無雲,皆在東峰一帶拍攝初陽的光線。週一那天,好不容易遇到午後晴朗,有了不同的條件取景,於是帶著裝備連跑幾處,這一場拍了近20張底片,自認收穫不錯。


臨別的午後行至上圈谷,看似沒有特出場景可拍,但太陽西斜之後,草皮沙地上的陰影開始迅速變化,秀出地形的起伏,尤其西側溪谷缺口讓最後的陽光射入,拉出一條金黃光帶,同時投射在多樹的岩坡上,造成最後的影像高潮。


經過六天體驗,南湖四季攝影題材逐漸浮現:春為南湖杜鵑花季,夏有綠色坡地和橘黃色杜鵑葉片,秋季大地呈現暖色而小檗整棵變紅,冬季當然是盛大的雪景。


三. 隆冬

晨抵登山口,發現小雨滴個不停,由於此時天氣正冷,意志頓時有點動搖。根據預報,天氣狀況其實不壞,心想,上山海拔升高之後,應該有機會見到陽光。裝備即將收拾妥當,見到一名男子重裝回到登山口,他只走林道一小段即折返。心想,今晨天候一時來不及轉好,他可能太早出發了。

進入林道,行進間,果然雨勢逐漸停歇,及至4.5公里大彎處,已有陽光照射下來。溫度似乎瞬即升高,道旁長草悉嗦作響,而且一陣緊於一陣,顯然比落雨氣勢更大,原來是樹上冰雪融化,而且紛紛掉落,成為落冰之聲。


陡上攀越二葉松林,小稜頂的松風嶺吹來寒風陣陣,北面冷氣強盛,讓人難以招架。隨稜升降起伏,沿途環境相當濕冷,雖然穿著夾克和頭套,口鼻部位卻顯然受到風寒侵襲。第一晚在雲稜山莊,已經感覺喉頭不適,於是早早鑽進睡袋就寢。


次日負重上行,在鐵杉林帶即見到豐厚雪景,尤其樹上結滿冰雪霧淞,行進時經常停步賞景。上攀至審馬陣草原,積雪和霧淞令人讚嘆,頭頂映著藍天,更覺雪地亮白無比。可惜,未至主稜之上上,雲霧已經頑固地籠罩四野,而寒風橫掃威力驚人。眼看天空不開,主稜又風大難行,決定紮營在北山。找到算是避風的地方,把一片雪坡挖空踏實,周圍堆起雪牆,然後搭起帳篷。


在北山營地手機通訊良好,隨時與山下的友人聯繫,確實掌握氣象預報資訊,可以決定要往前推進或者撤退。不過,天氣變化委實難以捉摸,已在北山待了二天,最後得到的訊息是,天氣至少還要壞四天。


夜晚像睡在冰窖裡,全身縮成一團,依然感覺寒冷難耐,黎明時分終於受不了,爬起來穿上厚厚衣服,再鑽回睡袋和露宿袋中。晨起感覺光線有異,試敲帳篷,發現外面結了一層厚約半公分的冰,用力一擊,竟然像玻璃一樣裂出同心圓般的條紋。拔營是辛苦的過程,尤其外帳附冰不易清除,天寒地凍,還是盡量加快動作,把各種東西塞進背包,再穿妥冰爪。下山途中,驚見山景大異,草原已經臭頭,冷杉和杜鵑上的霧淞也掉了六、七成,似乎僅主稜雪景較不受影響。




回想起來,第一天上山,行進途中即受風寒,我對身上的服裝顯然過於輕忽。下山後第一夜睡得渾身酸痛,好像有點誇張,照理說不該如此疲憊。在山上當然沒拍什麼畫面,躲在帳篷裡的時間極長,總是一個人想東想西。這次冬景條件不錯,五岩峰雪景特出,沿途的霧淞雕塑渾然天成,但寒風如刀,濕氣又重,僅勉強用小相機加減拍了一些。雪地場景變化迅速,高山天候難以預料,我有了更深的體驗。這次南湖之行失敗,主要還是對天氣判斷錯誤,不過,既有機會就要上山,盡人事而後聽天命,否則如果實況比預報還好,可能損失更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ruc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