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中一直存著疑問:同樣的齒比(例如50/25和34/17),前齒盤用大(50)或小(34),速度有差別嗎?儘管齒比相同,由於力矩的關係,大盤50/25騎起來應該比較快,實地體驗也確實如此。但就變速而論,若飛輪最大超過26齒,還是要避免大盤對最大飛輪。
個人習慣爬坡掛小盤,總是以迴轉速為主要武器,把心肺功能當後盾。即使平路緩坡,時速升到接近30公里,才會掛上大盤。後來才瞭解,這是相當保守的騎法,與先前腿力不足有關,畢竟體能尚未恢復。最近與小周去騎山路,學到比較積極的觀念:高迴轉而有速度即可上大盤,尤其從集團衝出時,建議掛大盤加速。
先前騎惇敘到公車總站,測時過程幾乎全掛小盤,死命快轉猛踩,5KM鋁車最佳成績是14:49。這個紀錄已懸在那裡幾個月不動,一直找不到方法突破,如今決定改用比較積極的騎法。穩健中求快,途中近半路程掛大盤騎,測得時間是14:09,一下進步了4.5%,甚至暫時破了騎ISP的個人最佳成績。
公路車10速系統一直是我的主力,齒比已經夠用,耗材也比較便宜。11速是新系統,沒什麼不好,但至今不曾使用(僅買過夾器),因我認定根本沒有需要。同樣的情況,登山車9速系統相當成熟,目前仍是我的主力,完全沒有想到使用10速系統。
碳纖維後板輪使用Vittoria Crono Evo輕量管胎,這條重量僅185克左右,一般評價是不耐操。上次騎到夢幻湖,狠狠操了一次,胎皮有點傷,回家後即破胎,還好灌入補胎液救了回來。照我的估計,如果正常使用,這條胎應可撐1500公里左右,足以參加比賽十次以上。
經過一段時間訓練,感覺腿力有點進步,開始對TCR ISP這輛比賽車進行一些輕量化,主要是飛輪改用11~25T(原為11~28T),並升二級。加上鏈條、大盤、卡踏等較小的減重,目前全車含踏板、碼表和二個水壺架是6.81公斤,剛好是比賽車的標準重量。
初步整合二輛公路車,鋁合金車架配鋁合金輪組,碳纖維車架配碳纖維板輪。重新整理鋁合金輪組,Shimano 7850花鼓後輪拆掉重編,前花鼓用Bitex鈦銀色,編成框高24/30mm輪組(24/32孔),重量673/852克,屬性為全能偏平路。另一組紅色Bitex花鼓編成框高22/24mm輪組(20/28孔),重量567/758克,屬性為全能偏爬坡。碳纖維前板輪只有一個38mm,後板輪有二個全能輪,框高各為38和50mm,屬性分別是偏爬坡和偏平路。
住家附近有許多練車路線,針對各種騎法,爬坡路線簡直是應有盡有。住家至惇敘工商2.7KM熱身,公車總站5KM測時,北投文物館至惇敘工商1.6M爬坡訓練,同一段又可練間歇,北投文物館往上0.3KM緩坡練爆發力,行義瀑布至惇敘工商0.3KM中等坡度練肌力,復興三路陡坡練節奏,耐力騎就是陽明山2P或3P。模擬比賽路線也有好幾條,包括中正山停車場、冷水坑、大屯山助航站、小油坑停車場等。
2014是我可以正常騎車的第一年,以平路緩坡為基本功,已參加好幾場百K的單車活動。其中,輪躍台南第一次與車友競速,永闖東海岸首度均速超過30公里,噶瑪蘭追風騎進所有選手的前2%。2015年重點放在爬坡,準備開始參加登山賽,包括聯賽中的A級路線,即牛鬥繞圈賽、思源埡口登山賽、塔塔加這三場。
平路比賽著重團隊合作,最強者不見得就贏,勝負的因素其實比較複雜。山路比賽中,實力大致就決定了勝敗,爬坡是殘酷的,落後者無力難回天,差距通常只會越拉越大。
個人習慣爬坡掛小盤,總是以迴轉速為主要武器,把心肺功能當後盾。即使平路緩坡,時速升到接近30公里,才會掛上大盤。後來才瞭解,這是相當保守的騎法,與先前腿力不足有關,畢竟體能尚未恢復。最近與小周去騎山路,學到比較積極的觀念:高迴轉而有速度即可上大盤,尤其從集團衝出時,建議掛大盤加速。
先前騎惇敘到公車總站,測時過程幾乎全掛小盤,死命快轉猛踩,5KM鋁車最佳成績是14:49。這個紀錄已懸在那裡幾個月不動,一直找不到方法突破,如今決定改用比較積極的騎法。穩健中求快,途中近半路程掛大盤騎,測得時間是14:09,一下進步了4.5%,甚至暫時破了騎ISP的個人最佳成績。
公路車10速系統一直是我的主力,齒比已經夠用,耗材也比較便宜。11速是新系統,沒什麼不好,但至今不曾使用(僅買過夾器),因我認定根本沒有需要。同樣的情況,登山車9速系統相當成熟,目前仍是我的主力,完全沒有想到使用10速系統。
碳纖維後板輪使用Vittoria Crono Evo輕量管胎,這條重量僅185克左右,一般評價是不耐操。上次騎到夢幻湖,狠狠操了一次,胎皮有點傷,回家後即破胎,還好灌入補胎液救了回來。照我的估計,如果正常使用,這條胎應可撐1500公里左右,足以參加比賽十次以上。
經過一段時間訓練,感覺腿力有點進步,開始對TCR ISP這輛比賽車進行一些輕量化,主要是飛輪改用11~25T(原為11~28T),並升二級。加上鏈條、大盤、卡踏等較小的減重,目前全車含踏板、碼表和二個水壺架是6.81公斤,剛好是比賽車的標準重量。
初步整合二輛公路車,鋁合金車架配鋁合金輪組,碳纖維車架配碳纖維板輪。重新整理鋁合金輪組,Shimano 7850花鼓後輪拆掉重編,前花鼓用Bitex鈦銀色,編成框高24/30mm輪組(24/32孔),重量673/852克,屬性為全能偏平路。另一組紅色Bitex花鼓編成框高22/24mm輪組(20/28孔),重量567/758克,屬性為全能偏爬坡。碳纖維前板輪只有一個38mm,後板輪有二個全能輪,框高各為38和50mm,屬性分別是偏爬坡和偏平路。
住家附近有許多練車路線,針對各種騎法,爬坡路線簡直是應有盡有。住家至惇敘工商2.7KM熱身,公車總站5KM測時,北投文物館至惇敘工商1.6M爬坡訓練,同一段又可練間歇,北投文物館往上0.3KM緩坡練爆發力,行義瀑布至惇敘工商0.3KM中等坡度練肌力,復興三路陡坡練節奏,耐力騎就是陽明山2P或3P。模擬比賽路線也有好幾條,包括中正山停車場、冷水坑、大屯山助航站、小油坑停車場等。
2014是我可以正常騎車的第一年,以平路緩坡為基本功,已參加好幾場百K的單車活動。其中,輪躍台南第一次與車友競速,永闖東海岸首度均速超過30公里,噶瑪蘭追風騎進所有選手的前2%。2015年重點放在爬坡,準備開始參加登山賽,包括聯賽中的A級路線,即牛鬥繞圈賽、思源埡口登山賽、塔塔加這三場。
平路比賽著重團隊合作,最強者不見得就贏,勝負的因素其實比較複雜。山路比賽中,實力大致就決定了勝敗,爬坡是殘酷的,落後者無力難回天,差距通常只會越拉越大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