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里程約一萬公里之後,騎公路車第一次上卡,操作大致已有把握。練習幾次之後,與五男跑了一趟陽明山2P, 90公里總爬升約1900公尺。這次經驗前所未有,感到二個明顯不同:一是騎車時爬坡施力方式,主要是一踩一拉,讓股四頭肌的負擔變小了;二是騎車後段酸痛麻的肌肉,主要是一些以往沒用到的肌群。陽明山2P用力騎完之後,當下腿部肌肉相當疲勞,但很神奇,隔天竟然幾乎完全不酸痛。當然,上卡適應期也有不良反應,尤其是騎車一段距離之後,感覺踩點附近腳底麻痺,騎了好幾次都是這樣。
WP_20141016_09_44_50_Pro__highres.jpg

經過長途騎車,雙腿得以恢復良好,應是肌群的使用相當均衡,而我的騎車姿勢也還算協調。上卡騎車腳麻,可能是卡鞋太窄太緊、扣片位置太前、踩踏太多而拉提太少等三種情況。試著找出腳麻的原因,已把卡鞋放鬆卻沒有效果,扣片往後調也無改善,所以,我的情況應該是最後一種。

進行平路訓練,幾乎完全捨棄下踩力道,主要靠著拉提卡踏而前進,果然腳底比較不麻了【註】。騎車刻意只靠拉提,感覺用到腿部後面的肌群,或許無法把速度拉到很高,但平路跟車應該夠用了。多多拉提,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在連續高強度飆速以後,仍有餘力可以抽車。
WP_20141230_10_49_56_Pro__highres.jpg

使用一般踏板騎車,幾乎全靠下踩來驅動,上卡之後,除了下踩,還有提拉的力量可以輔助。騎車踩踏算是本能,上卡之初要練的是拉提,平路時盡量多拉提少下踩,把先前沒用到的肌力練起來。爬陡坡時需要巨大力道,兩腳自然一邊下踩一邊拉提,若能練習到動作協調,必能增加騎車效能。
WP_20150126_15_47_53_Pro__highres.jpg

以往在比賽後段,每遇上坡即被超越,當時認定那是沒上卡的劣勢,現在果然初步印證了。上卡第二次從隆興騎往石桌,40公里總爬升約1300公尺,前段與沒上卡的同伴速度相當,後段得以超前,推斷就是上卡爬坡的優勢出現。
WP_20141020_13_13_45_Pro__highres.jpg

上卡騎山路,兩腿一起施力,爬坡變得順暢,容易維持速度,甚至可以加速,這是令人驚豔之處。此外,上卡有助於穩定踩踏,速度比較不會掉下來,抽車也多了拉提的動作,騎乘效能理應有所提升。

騎公路車上卡之後,效能到底能夠提升多少?先測試惇敘到公車總站5公里山路,上卡騎TCR SL3鋁車一趟,完成時間比未上卡的記錄快了約18秒。對於這樣的結果,心裡有點懷疑,於是再騎TCR ISP碳車一趟,結果上卡的優勢竟然僅有14秒。平均起來,騎這段5公里的短距離爬坡,上卡的效能提升僅1.7%左右。
WP_20141129_10_34_51_Pro__highres.jpg

還無機會測試較長距離,輪躍台南的比賽已屆,這次當然是上卡應戰,但並未使用碳纖維板輪。比賽距離92.8公里,全程均速在35公里以上,上卡的效能令人刮目相看,儘管不知實際提升多少。除了增進一定效能之外,上卡跟車比較容易,途中騎得省力,有利於後段的衝刺。另外,就鐵人三項運動來說,上卡騎車容易維持速度,可以節省體力,讓跑步表現更佳,不單是上卡提升效能而已。
WP_20141224_11_05_25_Pro__highres.jpg

測試中距離的單車路線,巴拉卡(101甲公路)上坡10.12公里,使用一般踏板的成績39:49,上卡騎了38:56,算起來,效能提升2.2%左右。另選花蓮鯉魚潭繞外圍一大圈22公里(包括一段連續6公里上坡),使用一般踏板騎一圈,時間是38:49,再上卡騎一圈,時間是37:43,效能提升2.8%左右。三次測試距離逐漸加長,難度也逐漸增高,看起來獲得了相當規律的結果。

於是,初步得到結論:不管平路或爬坡,隨著距離加長,上卡效能逐漸增加。也就是說,上卡的優勢在騎車前段並不明顯,估計平路騎到40公里、連續爬坡10公里之後,上卡即有明顯優勢(2%以上)。在實際的比賽中,上卡的優勢具有加乘效果,因為除了純粹的效能提升以外,上卡騎得省力,比較能夠跟上集團,實戰中可能讓局勢改觀,也就是說,比賽成績會明顯變好。

【註】上卡初期大致都有腳麻的毛病,檢視扣片設定,發現並無問題。這樣一直騎下去,大約二個多月(里程2600公里)以後才適應,此後騎車不再有腳麻的現象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ruc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