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輪才是好輪?廠輪各有等級之分,不同廠牌也有高下之勢,但即使是Lightweight,還是有人覺得不好騎,可見,輪組不是只看等級和價格,適不適用還是比較重要。也就是說,怎樣的輪組才適合怎樣的人,怎樣的輪組才適合怎樣的路線,這是相當奇妙的事。換句話說,由於騎士條件各異,騎車方式不同,騎車路線不同,適用的輪組也就不同。
原則上,爬長坡路線適用輕量輪,平路計時可選慣性輪,全能輪則適合丘陵地路線。爬坡輪組我會在後輪下工夫,首要是剛性好的輪框,再決定鋼絲數量與編法,而輪框、內胎、外胎的重量務必克克計較。慣性輪是較重的高板輪(碳纖維或鋁合金),啟動稍慢,但速度容易維持。足以稱為全能輪的大致是碳纖板輪,框高35~55mm最理想,輪組重量最好在1300克以下。鋁框也能編成全能輪,不過最近我才有能力做到,主要是取得重量410克左右的30mm輪圈,前20後24孔輪組重約1330克。這組鋁框算是小板輪,雖然比不上碳纖板輪,性能、重量、價位已經很迷人了,何況鋁框還擁有極佳的實用性與耐用度。
目前台灣北、中、南各有編輪名人,編輪功夫都很好無疑,但卻還無法做到客製的程度。客製並非只是根據客戶要求來進行編輪,而是編輪者必先瞭解騎士的條件和需要,知道騎士的騎車方式,再規畫出編輪細節,進而造出適合騎士的輪組。用白話來說,編輪的人認識並瞭解騎士(甚至一起騎過車),才能編出真正適用的輪組。編輪技術必須達到專業水準,這是一定要的,但認識一位騎士才能為之編輪,這已經超出商業編輪的範圍。
此外,編輪者本身是否騎車,這也是關鍵因素之一。不騎車的編輪者缺乏實地測試,編製時習慣使用好料,以為這樣編出的高級輪組就有良好效能,騎士若也這樣相信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本身騎車的編輪者擁有較佳的實務與知識基礎,瞭解造輪的關鍵,不該只是選用好料,而是要配得正確、配得巧妙,以造出均衡耐久的輪組。
現今,碳纖板輪已經相當普及,就價格來說,幾乎大家都負擔得起,像自編的管胎版碳纖板輪,價錢只有瞎貓或跑零(鋁框輪組)的三分之二。目前瞎貓或跑零隨處可見,但是多數人害怕管胎的相關處理,以致不敢使用碳纖板輪。還是那據句老話:平時騎車使用鋁框,比賽或重大場合才使用管胎輪組。
市面上很少見到28孔的碳板後輪,先前已經編過一個,最近又向工廠訂了二個。就輪組性能來說,減少鋼絲數量幾乎等於犧牲剛性,其實是得不償失的事。如果騎士屬於重量級,或者腿力很強,編製碳纖板輪時我會選配24/28孔的組合。輪組輕量化是趨勢,但輕量化不必在花鼓和鋼絲下功夫,選擇硬而輕的框才是正確方向。
關於鋼絲長度,以往傾向DT程式的算法,使用長鋁頭時搭配較短鋼絲,短鋁頭搭配較長鋼絲,實際經驗顯示這是不對的。目前轉向Sapim的算法,不管鋁頭長短,鋼絲長度必須足夠,編輪時可以鎖滿螺紋,以免造成鋁頭斷裂。斷鋁頭較常發生於後輪非傳動側,可能因為此側張力較低,鋼絲易受外力衝擊而移動,拉扯久了即可能發生慘劇。
原則上,爬長坡路線適用輕量輪,平路計時可選慣性輪,全能輪則適合丘陵地路線。爬坡輪組我會在後輪下工夫,首要是剛性好的輪框,再決定鋼絲數量與編法,而輪框、內胎、外胎的重量務必克克計較。慣性輪是較重的高板輪(碳纖維或鋁合金),啟動稍慢,但速度容易維持。足以稱為全能輪的大致是碳纖板輪,框高35~55mm最理想,輪組重量最好在1300克以下。鋁框也能編成全能輪,不過最近我才有能力做到,主要是取得重量410克左右的30mm輪圈,前20後24孔輪組重約1330克。這組鋁框算是小板輪,雖然比不上碳纖板輪,性能、重量、價位已經很迷人了,何況鋁框還擁有極佳的實用性與耐用度。
目前台灣北、中、南各有編輪名人,編輪功夫都很好無疑,但卻還無法做到客製的程度。客製並非只是根據客戶要求來進行編輪,而是編輪者必先瞭解騎士的條件和需要,知道騎士的騎車方式,再規畫出編輪細節,進而造出適合騎士的輪組。用白話來說,編輪的人認識並瞭解騎士(甚至一起騎過車),才能編出真正適用的輪組。編輪技術必須達到專業水準,這是一定要的,但認識一位騎士才能為之編輪,這已經超出商業編輪的範圍。
此外,編輪者本身是否騎車,這也是關鍵因素之一。不騎車的編輪者缺乏實地測試,編製時習慣使用好料,以為這樣編出的高級輪組就有良好效能,騎士若也這樣相信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本身騎車的編輪者擁有較佳的實務與知識基礎,瞭解造輪的關鍵,不該只是選用好料,而是要配得正確、配得巧妙,以造出均衡耐久的輪組。
現今,碳纖板輪已經相當普及,就價格來說,幾乎大家都負擔得起,像自編的管胎版碳纖板輪,價錢只有瞎貓或跑零(鋁框輪組)的三分之二。目前瞎貓或跑零隨處可見,但是多數人害怕管胎的相關處理,以致不敢使用碳纖板輪。還是那據句老話:平時騎車使用鋁框,比賽或重大場合才使用管胎輪組。
市面上很少見到28孔的碳板後輪,先前已經編過一個,最近又向工廠訂了二個。就輪組性能來說,減少鋼絲數量幾乎等於犧牲剛性,其實是得不償失的事。如果騎士屬於重量級,或者腿力很強,編製碳纖板輪時我會選配24/28孔的組合。輪組輕量化是趨勢,但輕量化不必在花鼓和鋼絲下功夫,選擇硬而輕的框才是正確方向。
關於鋼絲長度,以往傾向DT程式的算法,使用長鋁頭時搭配較短鋼絲,短鋁頭搭配較長鋼絲,實際經驗顯示這是不對的。目前轉向Sapim的算法,不管鋁頭長短,鋼絲長度必須足夠,編輪時可以鎖滿螺紋,以免造成鋁頭斷裂。斷鋁頭較常發生於後輪非傳動側,可能因為此側張力較低,鋼絲易受外力衝擊而移動,拉扯久了即可能發生慘劇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