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南整骨之後,每次都變得異常虛弱,這讓我如臨大敵,必須全心全力休養,試著保留最大能量以維持復健狀態。在半年多的時間裡,一直按時整脊,接著盡量保護脊椎和關節在正確位置。後來證實,雖然師傅厲害,對我卻幫助不大;整脊次數過多,反讓脊椎變得不穩定,每晚睡一覺,頸椎或胸椎就會歪斜。

從自己的身體反應歸納出結論:整脊讓全身關節復位,但脊椎的關節一直無法穩定下來,反倒一段時間不去整脊時,骨架才慢慢變得穩固。時間很快過了半年多,我才得到一點經驗,再來就照此策略來進行復健。

去年冬季以來,深刻體會到,目前自己最需要的不是窩在家裡休養,或者進行體能訓練等劇烈運動,而是每天進行緩和持續的有氧運動。如果平時活動太少,身心狀況會變差,從事戶外活動或負荷稍大的運動,身體的反應比較正面。一切回歸常識,身體疲憊時,自然應該多多休息,而整天窩在家裡,長久不走向戶外,當然是不健康的。

近來,運動只要不是極端過度,基本上沒有不良反應(身體狀況有點進步了),倒是飲食的影響極大,直接表現在睡眠的好壞;吃的東西不對或過量,當晚就會睡得不好,或者感覺身體狀況退步。

幼時看武俠,偶有武者功力全失的情節,也就是武功全部被廢,這幾年我的感覺即是這般。陷入這種處境,要把力量或功夫重新練回來,進度極為遲緩,過程漫長而痛苦。另一方面,曾經在高山從事職業攝影活動,我的體能具有一定的基礎規模,即使長年衰弱,只要身體狀況允許我爬山、騎車或跑步,即能很快重拾熟悉的觸感,也能在一片荒蕪廢墟中產生慣性般的能量。

先前無法進行高強度的運動,後來,慢慢可以進行相對劇烈的項目,包括健行爬山、騎車、跑步、游泳等。其中,健行爬山可能最為溫和,對我也最適宜。偶爾去走郊山,甚至攀爬落差極大的山岳,或者探索溪谷崎嶇的地形,似乎都能逐漸勝任(只是無法負重)。在這些活動中,騎單車對我吸引力極大,一天用力騎上一百公里,感覺身體尚可負荷。於是,開始可以跟著朋友一起騎車,在花東從事數日連續的單車活動,最近還開始參加單車比賽。

跑步似乎衝擊較大,長期以來無法重拾這項興趣,也就一直未能參加跑步活動,直到2014年春季。為了復健目的,跟大家一起報名半程馬拉松(約21公里),心裡想著是否可以打破僵局。就像第一次單車比賽,我到馬拉松比賽前夕一直無法進行正常訓練,根本不知能否跑完,畢竟賽前最多僅慢慢跑過三公里左右。所幸,比賽當日我彷彿在人群中獲得額外的能量,秉持明確的策略,燃燒身上每一點每一滴能量,連續上坡路段依然挺住,在全身肌肉的抗議下,驅動早已麻掉的腳板,不可置信地跑回終點。

探究本質,運動能夠促進代謝並增強肌耐力和心肺功能,卻無法增加身體的氣血能量,飲食與睡眠才是影響健康的二個最大因素,也是平時生活中最該注重的。儘管往後排訂了一連串的比賽,基本上,這些都屬於復健性質,我把每次比賽當作層階或關節,努力調整身體並累積能量,希望能夠一一突破瓶頸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ruc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