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強度訓練雖然效果可能比較明顯,舒緩騎車卻可以讓人體會踩踏的感覺,揣摩出一些技巧,例如怎樣踩踏比較順暢,也就是比較省力,還有坐騎利用體重幫助踩踏,在緩上坡似乎效果特別好。

26733529_1593524494075629_3946926796280530241_n.jpg

去年重訓分二期,第一期一到三月,第二期八月,今年大幅修正,改為全年進行重訓,也就是從一月練到十二月,但每個月平均只有二次。重訓的最大問題是會排擠練車時間,因為重訓一次(可能只要半小時)需要休息三天左右,才能排除雙腿酸痛。隨著經驗變多,時間的安排變得比較靈活,雖然仍需長時間休息,排擠的後果卻能克服了。至於賽前重訓,我原本排在前7天,現在已經提早到前11天,並且追加一次(17)

去年首度安排階段性訓練,到了六、七月,卻感覺力不從心,今年也是同樣情形,靜心檢討之後,發現是顛峰期與競賽期的訓練太多,重點弄錯了。這二期應該是要調整自身狀況,讓體能維持高檔,隨時可以進行比賽,而非進行密集的高強度訓練,讓身體一直處於疲勞狀態。

27973212_1622256224535789_1130122485003658388_n.jpg

賽前飲食有所謂的超補方式,即讓身體累積肝醣,以應付激烈的比賽。不過我的方法不太正確,因為吃了太多,體重有點失控,應該是調整飲食中營養的分配才對,也就是說把碳水化合物比例調高到75%,而整體的食量變動不大。

賽前的準備方式主要是無氧騎,無氧訓練可讓實力很快提升,所以適合安排團練、模擬賽等無氧項目,以往賽前也練無氧,但通常只是鍛練基本項目就上場,戰力根本發揮不出來。

30715764_1684812474946830_1883677634169143296_n.jpg

30729496_1684002008361210_7163231728549494784_n.jpg

比賽的經驗無疑有所助益,尤其在我遭遇挫敗之時,可以看清自己的弱點,當然有助於實力的強化。今年二次挫敗是戀戀197和環曾文水庫,戀戀197讓我明白務必針對比賽的路線和坡型進行訓練,環曾文水庫則讓我了解丘陵地路線的能力有待加強。

34881932_1737093666385377_8242172198144442368_n.jpg

自認為是爬坡型車手,這二年西進武嶺成績穩定進步,先前已經把設定的目標提高,今年再把目標提高一次,除了自身的體能狀況不錯,也反映出參賽選手實力水準普遍提升的情況。

西進武嶺其實不是純爬坡,畢竟距離太長,前段約1/3仍是丘陵地和緩坡,東進武嶺前段丘陵地和緩坡更長。以往把爬坡能力放在絕對重要的位階,現在明白,其實丘陵地路線騎得好又省力,後段爬坡才能正常發揮,所以需要多練丘陵地路線,才能讓武嶺成績再進步。

40066382_1859318567496219_7879792020535902208_n.jpg

BYO_9961.JPG

在全年各種比賽中,坡型儘管各不相同,共通的騎法其實很簡單,原則上就是前段跟上集團,中段盡量省力騎,後段才全開決戰。

2018是我以正統方式練車的第二年,有些訓練還在修正,訓練項目大致不變,但執行細節已經變更,效果當然變好了。重訓可以鍛鍊最大肌力,體重關乎推力比,加上肺活量,這三項屬於選手的條件。各種訓練項目算是基本功,適合獨自練習,才能掌握正確的強度。若要針對比賽,就需要用測時、團練、模擬賽等方式,把自身條件和各種基本能力整合起來。

40067173_1859318710829538_261449086102667264_n.jpg

在騎車路上,我49歲才起步,一出去比賽就是M50組,當然算是起步很晚。看到年輕人練車,非常積極講究效率的也有,但大部分人沒有時間壓力(因為來日方長),不急著讓自己登峰造極。M50就沒有退路了,畢竟年紀已經一大把,能夠維持高檔的歲月剩下不多,這幾年如果沒有一舉成功,恐怕就沒有機會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ruc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