練車這麼久,才發現我的弱點不是短坡、爆發力、肌耐力等方面,而是睡眠不佳。期盼睡眠正常化,這樣才能按表操課,讓訓練落實。自己想過,改善睡眠的做法是:適度運動勿過勞,多動手少動腦,調整精神狀況,定時入睡作息正常。實務上,睡眠正常時,可以操練高強度項目,睡眠不佳時,適合進行舒緩有氧的騎車。

DSC_1046 - 複製.JPG

2016年經常處於過勞狀態,九月塔塔加比賽時,心裡已經清楚往後練車方式,也能預期翌年我將改頭換面。把《自行車訓練聖經》的重點抓出,再把這些資料彙整,排定訓練的階段和項目。當下開始調整和規劃,入冬後努力從疲勞中慢慢恢復,至2017年初狀況已經有明顯改善。

我的過勞是團練頻拉強度和採用苦練方法所導致,算是典型的錯誤範例。目前自己不再是新手,而算是進階車手,練車的重點在強度,而休息必須足夠。讀《自行車訓練聖經》,看到自己的錯誤,像是被當頭棒喝,瞬間猛醒過來。

我的公路車一直沒裝功率計,往後應該也不需要;利用自覺強度來練車,騎久了,儘管沒有功率計,卻像身體已經內建了。功率計有助於比賽配速,還能進行科學化訓練,我並不否定其功效,只是我選了另一條路。

WP_20141224_11_03_32_Pro__highres.jpg

想要成為爬坡型選手,減重同時增加腿力,這是基本的方向。在增進腿力的所有方法中,重訓效果特別明顯,至少對我來說是如此。重訓不見得要去健身房,像我是利用登山的大背包,進行幾個簡單的動作來訓練,即可達到預期效果。利用大背包做重訓有好處,就是有需要隨時隨地可以進行,不用花很多時間,也不受場地設備的限制。

WP_20160228_10_27_52_Pro.jpg

我在一年中進行二期重訓,每期約30天可以訓練8~10次。年初第一期重訓到三月中旬結束,接著三月下旬陽金公路比賽,儘管來不及好好練車,還是騎出分組第一的成績。夏末第二期重訓到八月下旬結束,接著九月上旬建大武嶺盃,同樣沒練幾次,還是只比分組冠軍慢了二分鐘。

WP_20160125_11_14_26_Pro__highres.jpg

平路主要對抗風阻,體重的影響並不顯著,肌力才是重點。爬坡同時對抗風阻和地心引力,肌力和體重都是勝負的決定性因素。重訓提升腿力,若能再減體重,效果當然會很明顯。我的體重至少要在63公斤以下,理想的比賽體重是60公斤以下,目前幾乎已經達標。在爬坡賽中,一般推力比必須在4.5W/KG以上才有競爭力,換句話說,如果體重60KG,平均輸出也要超過270W才夠水準。

WP_20151217_14_53_17_Pro__highres.jpg

關於騎車的迴轉速,一般標準是平路90轉、爬坡60轉、衝刺120轉。爬坡的轉速還有一點變化,實地訓練時,一般用60轉,練肌力用50轉,無氧耐力用70轉。看《自行車訓練聖經》中的講法,無氧耐力依然用60轉,我覺得有點疑問。

12348121_922550277839724_5469134926849549851_n.jpg

2014年開始練車,至今已經進入第四年,感覺每年實力不斷進步。若像《自行車訓練聖經》作者所言,需要十年來改善生理條件,到時我已六十歲了。心想,高齡車手應該會縮短時間,就個人來說,預計2021年即可達到頂峰,但也可能再提早一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ruc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