循著霧社支線前往合歡山,在抵昆陽之前,找到路旁展望點。這裡大致朝向南面,可以拍攝南方干卓萬山彙以降的層層山稜,晨間或黃昏皆可能有不凡的光線,碰到山谷起薄霧或雲海湧現時,拍照往往讓人樂不可支。

從夏到秋,公路邊坡野花滋生,此時的山區極為吸引人。開車經過時,見到豔黃的玉山佛甲草,紫紅的玉山石竹,秀美的單花香葉草,成叢聚生的高山沙參,串串的阿里山鼠尾草,每次總忍不住停車賞花。

循著戰備道上抵合歡主峰,爬得越高視野越佳,但不必登頂即有盛大山景。東邊的武嶺已在腳下,人車聲音有點距離,主峰此處相對清靜。西方正對守城大山,適合觀看午後斜光與天空雲彩變化。黎明時分,山色空冥,在高處展望雲海,天色逐漸變亮,幸運見到金黃色陽光灑在坡地。


從武嶺往東北方向俯瞰合歡谷,這裡曾是日軍進行太魯閣討伐戰役的前進指揮基地,算是歷史上的重要處所,後來成為國軍的寒訓中心,目前依然是人們視線的焦點。谷中小溪曲折彎流,營房集中分布在平地,合歡尖山聳立在營房之後,讓整個畫面顯得活潑而不失穩重。


早期拍攝高山雪景就在此區,對我來說,合歡山算是一個幸運地。當時其實是被困在合歡山莊,鋒面讓山區前後降了二天大雪,半被掩埋的車子根本開不出去。等到雪霽,天未亮即扛著腳架和相機外出獵景,不僅拍照有些收穫,也認識了攝影前輩許釗滂。




行經小風口,目光總被風骨嶙峋的鐵杉吸引,但要拍攝這些樹木,還是早晨的光線最為理想。小風口幾乎每年冬季降雪,當然也常起風,坡地上的鐵杉受到風與雪的衝擊塑造,形成了特出的外貌,日日伸展著歪斜的枝幹迎向晨光。

從合歡北峰登山口下至水池,仰首四顧合歡的山光水色,藍天上敷著條狀白雲,感覺有點夢幻。從水池續往下探,正是合歡溪起源之一,隱藏著另一個豐美的世界。循著小溪往下,屈身在樹木和灌叢裡鑽行,偶然發現水邊開闊地,綠草鋪陳而野花群生。腳邊沖刷的水量漸大,最後來到二溪匯流處,選了一塊平地搭起雨布過夜。隔天繼續溯源上行,親歷溪谷幽境,經過多處碧綠深潭,而淺流處水石成景。繞過一處寶藍色的深潭,從十米瀑布旁邊攀爬而上,謹慎踩著岩石上的突起或凹坎,激流不斷從腳邊飛濺而下。過此瀑布,一天的路程大致告終,選了一片安穩的平地紮營,回想這一日的經歷,確實感到溯溪的趣味。第三日行經開闊之地,沒有困難地形,可以穩步前進。近午在大池水邊暫停,跳入溪中用力游泳,儘管陽光普照,還是感覺冷意侵入骨骼。上行接近終點,看到頭頂的公路,大家慎重留下合影,行程才算成功完整。


路過合歡北峰,繼續往天鑾池岔路下行,目的地是途中溪畔的草原營地。那次造訪適逢暑期的週末,多路人馬不期而自各方匯集,最後場面極為盛大。負重爬坡接近大半天,終於能在草原平地上紮營,一切安頓下來之後,黃昏的光影節目正好也悄悄上演了。一群人漫步在彩虹與彤雲之下,儘管身體疲勞尚未平復,心裡卻感到說不盡的幸福。




天空微亮之際,從台十四甲公路往東眺望霧溪谷地,天空與山谷同樣充填著薄雲,立霧溪谷地兩旁聳立著東部的中級名山—三角錐山與塔山。薄雲像是化妝師,把天空敷上橘黃色調,也像是魔術師,把前後重疊的山稜區隔開來。

行至能高越嶺道界碑紮營,遇到霧濛的天氣,山稜層次卻格外分明。抵達時午後豔陽高照,一直等到日落時分,守城大山以降,遠山多層而相疊。從強光到日落後的色溫,持續按下快門,因為不曾在此地見到此景!

秋季霧中登上能高山頂,並未直下營地休息,而是選擇待在山頂等待;滿天雲霧消退之際,或者山邊雲霧初起,讓人有機會看到極美的山景。這日午後,瀰漫的大霧竟然逐漸散去,允許我們從能高山回首來時路,看到合歡的肚量,也驚於奇萊的山勢,成就了山岳風雲的盛大場景。常在武嶺眺望能高山,這次反倒從能高山回望,看到合歡山的不同角度,熟悉的山岳頓時變得有點陌生。前景的岩峰是險惡的視覺踏板,山谷裡棉絮般的雲卻像柔和的手,輕撫著巨偉的山巒。


這些年來,經常沿著台十四甲公路上行,來到合歡山取景或看花,有時繼續深入山區,造訪屏風、奇萊、能高等地。探訪合歡之時,常被奇萊北峰的氣勢所懾,實際走上奇萊主稜,感覺合歡山似乎近在咫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ruc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