個人以為,所謂水性並非人在游泳池裡的功夫,而是適應野地溪河湖海的能力。說起來難解,我在泳池裡扒水多年,總是學不會游泳(有換氣障礙),倒是溪流喚起了本能,在那裡學習潛浮上下,終至如魚得水。正因為這樣,至今偏愛野地之水,每夏必至溪中浸泡,不僅享受沁涼,也親歷幽靜的山區環境。

盛夏在花蓮,往兆豐農場方向輕鬆漫遊,筆直道路兩旁地勢開闊,不期來到花蓮溪畔。從高岸觀水,好一處溪谷,泱泱碧水形成深淺有致的池子,對岸卵石和淺水在陽光下閃閃發亮。幾人在較淺的水池中戲耍,深水中有人拉網捕魚,而岸上正燒烤著獵物。不禁移步靠近,終於止不住心癢,沒有準備什麼衣物,還是欣然下溪玩水。在這般好水裡泡著,真是一大享受,心想,不會游泳簡直太辜負青山下的綠水!朱老師教我仰式的游法,又試游蛙式,獲得些許領悟,心裡產生渴望和興趣,自發動力極強,進步出乎意料之外。後來有機會,一再探訪花蓮各處溪流,越來越熟悉水性。徜徉於野地絕美的境域,藉著蛙式縱橫於溪流之中,親歷先前不得見的景致。學會游泳,等於為自己開發出廣袤的活動空間,懂得水性,亦讓我在體質方面產生根本的改變。


暮春熱氣初升,山溪彷彿對人發出呼喚。好友同行,三人在老梅瀑布底部的深潭試水,逐步浸泡,先是足部,然後是小腿、大腿、腰身,適應良久,最後才敢把全身沒入水中。生理上逐漸習慣,冷水不再是威脅,我們放開四肢,開始在池中划動,甚至爬上岩壁承受灌頂之瀑。寒潭中玩水非常刺激,尖叫聲此起彼落,同伴在瀑布上頭,老遠就聽到我們的噪音。此地彙集了幽深山區的冰涼,我們臨時起意,進行開春以來第一次水上活動,提早親近山區的溪泉。藉著這次親水經驗,我體會到大地的溫度,把感官拉近那種冷冽,藉此開發了自身的本能。從此以後,已經不怕投身於冰冷的溪泉,進而能夠從中獲得美好感受。

記得兒時颱風過後,一群少年同到村後的大河,望著滾滾流水,我早已心驚肉跳。為試驗自身的能耐,年紀較長的幾位竟下河游泳,與急流相爭,成功橫渡至對岸。那真是驚險而刺激的一幕,當時景象至今歷歷在目。這一天放颱風假,風雨大致已經過去,此時戶外相當平靜。下午來到北勢溪的闊瀨,循茶園下溪。溪谷水勢驚人,我依然選在熟悉的岸邊下水,來回浮游數趟。洪水中常感身不由己,水面下的拉力很強,波浪可比海瀾,這樣的泅水經驗極不尋常。暑期在鳳林遇到颱風,朱老師和我特地前往清水溪看看我們常去的水潭。溪中白水轟湧,水潭面積倍增,二人照樣脫衣下水,奮力泅向對岸。朱老師游蛙式遇急流,改以自由式快速抓踢,順利抵達彼岸。我這隻「蛙」感受到大水的壓力,用盡吃奶力氣重夾猛划,溪水湍急,稍微放鬆即可能被沖下去,全力拼了,終於勉強抓住對岸石頭,心裡暗喊真險!又一次豪雨之後,從萬里橋上但見溪水滿陂,暴漲之水黝黑而滾沸,夾雜溪中大小物體頭也不回地奔流而去,水勢驚人,波濤洶湧,光看流勢就頭昏,那樣的水是決不敢親近的。

時令剛入秋,從烏來轉至內洞森林遊樂區,四下靜悄悄,幾乎沒有人蹤。門口既不收票,我們即大方邁步進入,循著野薑花夾道的柏油路,來到蓄滿青綠的水庫。再往內,走在碎石通路,一邊是森林,一邊是成湖的豐水,這裡適合做森林浴,真正是漫步的好地方。移步到瀑布下方合流處,即水庫的邊緣。澆一點水在身上,先適應水溫,隨即把身子浸入溪中。這裡正是支流瀑布之水匯入南勢溪的地方,其深不能見底,水流還算穩定,相當適合游泳。近處內洞溪之水較清,遠處攔截南勢溪而成的水庫燒嫌混濁。岸邊岩石橫陳,成為長形平台,可以置物、休息、跳水,正是我們親水的媒介。二人在流動深水區浮游,逐漸擴大活動範圍,最後挑戰洪流,成功地橫渡水庫。攀上對岸溪石,但見青濁之水大舉流動,寬平的水面往上延伸,超過遠處岩壁相夾的峽谷。在這樣寬廣的水域,我們放開形骸,盡情漂浮、鑽探、橫泳,一次又一次跳入水中,飽嚐了山水野性。


自深山流出的溪水清而涼,高山上的湖水靜而冷,兩者都帶有大地的新鮮性質。大地的綠意溶入溪裡,形成條條碧水,再經土石過濾,使人見到澄澈的山泉。高地之池接受日精月陰,由雲霧圍罩梳洗,水淨見底,反光映藍,正是大地上的珠寶。這些溪湖美妙絕頂,但實在不易親近,因為我們脫離自然太久,已經很難適應大地的溫度。山野溪湖是天造地設的泳池,具有無限豐厚的條件,若能親歷,胸懷勢將變得不同;迷上野地盛大的活水,喜愛那種無拘無束的感覺,公共泳池不會放在心上。歷經滄海,眼界才會大開;一再回歸,得見自然。把裸露之身和赤誠之心投入溪湖,讓野地重新馴服長期文明的心,縱身翻攪,笑傲於生命之源,是狂放,也是歸真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ruc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